聯泓新科3月28日公告,為實施募投項目“EVA裝置管式尾技術升級改造項目”,實現EVA裝置產能和效益提升,公司EVA裝置自2月28日起停產實施技術升級擴能改造。此次改造按計劃已于3月25日完成,EVA裝置于3月27日成功開車。本次改造完成后,預計2022年公司EVA等主要產品產量同比會有所增加。
據了解,聯泓新科產品主要包括EVA光伏料和電纜料,PP薄壁注塑專用料,特種表面活性劑、高性能減水劑等。目前公司旗下的EVA產能為10萬噸/年,占國內EVA總產能的10.24%,同時也是國內能生產光伏級EVA粒料的三家企業之一。
傳統領域消費占比將萎縮
我國EVA主要用于功能性棚膜、包裝膜、鞋材、熱熔膠、電線電纜和太陽能光伏等。伴隨著國內產業結構調整,EVA行業呈現差異化發展。發泡鞋材、薄膜屬于EVA樹脂的傳統應用領域,需求接近飽和,消費占比有所萎縮。
與此同時,隨著我國光伏產業、預涂膜技術和無鹵阻燃電纜的發展,太陽能電池、涂覆、電線電纜已成為EVA樹脂的重要應用領域,需求穩步增長。
目前國內EVA市場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態勢,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旺盛需求,EVA廠家紛紛實施擴能計劃。受疫情影響,原計劃在2020年投產的4套EVA裝置全部推遲至2021年,2022年EVA產能將達到237.2萬噸,其中新增產能60萬噸,包括計劃投產的福建古雷石化30萬噸/年、新疆天利高新20萬噸/年和廣東中科煉化公司10萬噸/年的裝置產能。預計未來幾年,EVA產能將持續增加,EVA供應量、表觀消費量均呈現上升趨勢,而進口量、進口依存度基本呈現延續下滑的態勢(圖1)。
圖1 2022年中國EVA產品供需格局預測
目前看來,國產EVA主要以中低端料為主,對于高VA含量的EVA仍然需要進口。從產品結構來看,光伏、涂覆、熱熔膠、太陽膜等高端料供應依舊偏少,多依賴于進口。從應用開發角度,未來EVA膠膜和熱熔膠存在較好的增長空間。
國內EVA樹脂消費主要集中在華南和華東經濟發達地區。華南地區對EVA的需求多集中在傳統工業領域,但近年來華南地區人力成本提升,鞋材行業產業轉移,傳統工業面臨結構性調整,發泡等產品需求量下降,預計未來該地區EVA消費量將出現一定下滑;華東地區對EVA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太陽能光伏等高新技術產業,隨著未來政策對光伏行業的支持,高端EVA產品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。
2022 年 EVA 粒子供應可能仍然面臨階段性緊張。化工龍頭企業紛紛投資入局。
表1.國內EVA生產企業及產能
光伏級EVA仍有12萬噸缺口
EVA消費量與光伏行業政策密切相關。國家能源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,2021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5488萬千瓦,分布式光伏裝機首次超過集中式光伏電站為2927.9萬千瓦,集中式光伏電站為2560.07萬千瓦。
在如火如荼的光伏發電驅動下,光伏膠膜發展順勢提速。2021年全球光伏膠膜需求量接近20億平方米,到2025年全球光伏膠膜需求量可達48億平方米。
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數據,2021年組件封裝材料以透明EVA膠膜為主,約占52%的市場份額。白色EVA膠膜用在電池片下層,可以通過二次反射提高光利用率,市場份額占比23%。
考慮頭部光伏膠膜企業均集中在我國,預計2023年我國EVA光伏料的需求量將達到108萬噸,2025年光伏EVA中性需求將達到200萬噸。
目前,我國具備光伏級EVA樹脂量進口依賴度高達65%。國內進口EVA產品來源于韓華道達爾、LG、新加坡TPC等企業。
不過,生產EVA光伏料須跨過“三座大山”,即高VA含量、高熔指、高操作難度。VA含量28%-33%的EVA可用于光伏膠膜,MI 一般在 15-30g/10min, 其他性能指標還包括晶點、密度、熔點、拉伸強度、體積電阻率等,光伏EVA產品具有高透光率、抗紫外線性、抗濕熱黃變性等特點,并能直接決定光伏組件的產品質量和使用壽命。
由于光伏級EVA行業技術門檻較高,在高技術壁壘下,我國能夠量產光伏級EVA企業較少,主要有斯爾邦、聯泓新科和寧波臺塑等幾家企業,總產能約為40萬噸。行業形成了“一超雙強”的競爭格局。但考慮到工藝限制,在2020年以上三家企業實際產量不到20萬噸。由于光伏級EVA行業發展前景較好,吸引企業布局,預計未來三年我國光伏級EVA量產企業達到5家以上,到2023年光伏級EVA產量將達到55萬噸。
當前國內企業正在積極完成技術消化和工藝沉淀,但未來兩年內我國光伏級EVA供需格局難以改變,到2023年行業供需缺口仍有12萬噸左右。
據預測,“十四五”期間年EVA粒子需求年化增長率可達22%,保持持續增長態勢。未來“碳中和”持續推進,光伏膠膜及電線電纜等領域對高端EVA的需求仍有顯著的增長空間。太陽能電池、涂覆、無鹵阻燃電線電纜等將是拉動EVA樹脂需求高增長的賽道。可以預見的是,未來五年,市場供需錯配仍然十分嚴重,EVA仍將保持較高利潤。
內容來源:聚烯烴人、中研網、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、《中國化工信息》雜志等網絡公開渠道,由中國化工信息周刊編輯整理,轉載請注明出處。